原创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素面玉雕的独特器物审美
来源:【玉雕名家原创】 作者:陈文玲 2020-05-19 阅读(276)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著名大家们就对美学做了定义,《庄子天道》中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绘事后素”,无不说明了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审美理念
从《知否》到《清平乐》,影视剧中所呈现出来的静谧素雅的宋式美学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美的定义?美就必须是要精致繁复的吗?或许千百年前的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玉雕名家 作品《莲盏》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著名大家们就对美学做了定义,《庄子天道》中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绘事后素”,无不说明了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审美理念,简言之即是一种重视事物内涵,忽视外在修饰,追求朴拙、自然、枯寂、脱俗的意趣。素面玉雕的审美就是源自于此。
▲玉雕名家 宋伟涛 作品《无事牌》
所谓素面玉雕,就是指在玉石原本的形状上,通过简单雕琢形成的玉雕作品,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无饰或者有着极为少的纹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素面玉雕才是最符合玉石本质的表现形式——良玉不琢、鬼斧神工。儒家也有“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之说,认为饰的最高境界为白贲,即本色之美。素面玉雕恰恰就强调了一种回归了自然的本真之美。
▲玉雕名家 作品《笔洗》
古代文人,历来喜欢追求某种自然延伸的天趣,以萧疏恬净的心态,淡看身外余物。譬如此件笔洗,整体以一块天然和田玉籽料构成,透过某种难以察觉的雕琢,使其成为一片文房器物。尽管因为着力不多,使得这件笔洗看上去朴素,甚至还略带一丝丝粗犷的感觉,却又衍生出古拙之意,颇有“旷士之怀,幽人之致”的物境。这与老庄玄学推崇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玉雕名家 作品《手镯》
对于传统审美而言,简洁的、抽象的、自然的,往往都能产生出美的因素。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物欲横流、五光十色的社会中,素简之物更是极为独特的审美存在,它删繁就简之后的美,是自然的,更是可以直抵内心的,让我们得以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感受世间万象之美。所以素面玉雕虽只有寥寥刻画,仍能产生无法言说的简约美,折射出传统文人天真意趣的品位格调,使人观之、赏之、品之,玩味无穷。
关注玉雕名家,同我们一起品鉴玉雕艺术,借手中之玉,感受玉雕中的写意志趣和人文哲思,触摸玉雕作品的温度。

申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玉雕名家(http://www.yudiaomingjia.com)
本文链接:http://www.yudiaomingjia.com/news/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