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国玉器文化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绵延至今的“玉文化” 已有七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且经久不衰。中国历史阶段,和田玉被局限为帝王用玉,历经无数的岁月,和田玉广泛走入民间,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2.jpg

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日趋富裕,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玉雕文化艺术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优质和田玉产量日趋减少,玉料价格日益上涨,人类对赏玉、藏玉的理念更为广泛。古往今来,人们赏玉一般认为玉石就是以白为尊,白玉制作的玉雕精品深受欢迎,而如今,文人和有一定文化涵养的群体便是将目光投向巧雕作品及观赏石,

玉雕名家陈祖雄江南韵

“玉不琢,不成器” 玉材虽然很珍贵,但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其价值的体现不但在于材质的美,还有造型的美、纹饰的美、工艺的美、几者统一。北京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说:“和田玉之天然美是和田玉文化的立足点和起跑点,她的美从历朝历代的雕刻艺术中充分展现出来,不雕刻,其宏伟的气魄何以彰显?然而,和田玉自身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一块上佳的和田玉,色好形好,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可供欣赏收藏。一块和田玉籽料上有俏色组成的意境深远的图画,或造型神似人间万物之形,观赏之也会取得与和田玉器同样的艺术效果。”这说明人们的赏石之道观念已形成,正逐步追求那种原于自然,高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返朴归真的感受。

玉雕名家陈祖雄骷髅

说到赏石之道,其离不开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对多种艺术的了解。揭示赏石美和创造美的不是别人,正是欣赏者自己,欣赏者借鉴大自然赋于人类的玉石材质的天然构象与人的艺术灵感的有机结合,才给了观赏石以生命和灵性。大自然只是造就了材质的美,而更重要的是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教我们如何去认识它的美。虽说“玉不琢,不成器”,但一块观赏石经过他们的思维加工和文彩修饰同样成为别有一番情调的艺术品,区别只在于是用心去雕琢,用思维去加工。观赏石的命名大都以成语、典故赋之,每块赏石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靠欣赏者尽情的发挥想象,可以用他的全部智慧去揭示大自然赋于人类美石的深厚文化内涵。春秋战国的《考工记》揭示了设计、造物的和谐思想原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四者结合,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材质特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天工”与“人工”的合一。作为任何一种藏品,只要符合人类文明、时代精神和人性规律,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艺术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如今,尊重自然的浪潮正逐渐席卷全球,人类的审美意识开始逐步走向追求“质朴、自然、归真”,对自然美的艺术具有浓厚兴趣。而当今,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态危机就是资源越来越稀缺,中国和田玉资源也在逐渐减少。所以笔者主张在开发、利用、改造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保护、珍惜资源,进而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状态。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威胁。

玉雕名家陈祖雄文化盛宴

欣赏和田玉观赏石,如同欣赏千年美玉之神韵。笔者收藏一块和田玉观赏石《屈原行吟图》,18.5*9*3.8cm。上部玉质温润脂白,最高点处一圆形黄沁,酷似太阳或月亮高挂天空,下部被浅褐色和黄沁的浆包裹,恰似苍茫的大地及秋风衰草、芦荻萧飒。中间部分的浅褐色沁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画面呈现一背驼、沧桑的老者形态,这不由让我想到:日月江河一卷诗———郭沫若、傅抱石和《屈原泽畔行吟图》,由傅抱石作画、郭沫若题诗的《屈原泽畔行吟图》,创作于1 9 4 4 年夏天。画面上浩瀚的江水缓缓流向天地苍茫的远处;岸边秋风衰草、芦荻萧飒。容貌枯槁的三闾大夫屈原,散发垂肩踱步在汨罗江畔的平沙浅滩上。这是一块极佳的天然作品!它凝集了天工造物之奇, 如果用来雕刻,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上面的意境来的。

玉雕名家陈祖雄枯木逢春

所以,笔者认为真正的玉器收藏家及玉器爱好者,选择巧雕艺术精品及大自然的天工造象观赏石更有意义。我是陈祖雄,我在玉雕名家